這本書是台大地理系地理角研究室田野調查的通俗化版本。知道這本書是因為指導教授是我朋友的朋友,剛出版時朋友推薦,就順手買下來了。
我覺得中華民國的義務教育讓台灣人對自己的土地、歷史很不了解(民進黨執政之後有慢慢改進,但是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幾);因此任何形式的田野調查都值得鼓勵。這本書的通俗化做得滿不錯,內容淺白,文筆生動,但對於期待系統性知識與辯證的讀者而言,可能會有點失望。
從導論看來,我覺得指導教授本人有87%的可能是香膠(外黃內白左膠)。因為指導教授認為台灣人太過執著、焦慮所謂的「台灣味」。我對於這樣的評論相當不以為然:觀諸台灣的國際處境(被國際社會排除在外)與歷史脈絡(被各種殖民),台灣人完全有正當理由焦慮。好在由學生撰寫的內文沒有太多香膠味。
有關茶的幾章寫得特別好。不過可惜的是做田野調查的學生大概不是像我這種從小跟家裡長輩喝高山茶長大的歪嘴雞(每次雙盲測試我最喜歡的總是最貴的茶葉,所以被笑歪嘴雞想吃好米),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我很高興看到有關茶的田野調查——因為自己一邊喜歡喝高山茶,一邊又擔心高山生態被破壞,然後一邊又焦慮茶農會不會賺太少以後喝不到了怎麼辦.....我很樂意看到不同價位不同產地的選擇(不然我家會被我喝垮),只要健康安全標準有做好就好。越南台茶的生產和拼配、珍珠奶茶的茶這些章節我都覺得非常有趣。在後記中指導教授提到他的研究專長是茶。
高山蘋果這一章我特別無法忍受。作者批判「高山農業破壞水土保持」的論述,卻無法舉證。然後一面倒支持果農。這名作者絕對會長成無法自圓其說的左膠。
至於「燕窩」一章完全鎖入中華框架,缺乏台灣主體性。
寮國咖啡是茶以外寫得比較好的一章。探討有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有各方面的觀點卻又不至於自相矛盾。期待有更多類似品質的文章。
最後藉機抱怨為何我對所謂的全球化主義膠這麼感冒。這種膠喜歡打破國界,尤其是處在有本錢在不同國家移動的階級(例如學界研究者)。然而,我認為打破國界是文化強勢國家才有本錢做的事——因為不管有沒有國界,他們就是文化輸出者。像台灣這樣在國際各種弱勢,自己主體性都還沒建立起來的處境,需要深入建立自己的史觀和認同(identity),才有自信面對各種國際的交流與挑戰。台灣香膠的問題在於認不清自己的定位(非強勢文化,鮮少國際舞台);而全球化主義白左膠站在文化強勢高地指責文化弱勢的國家不夠開放,則是指責受害人的表現。Madison是米國左膠產地之一,我完全不意外本書指導教授的意識形態會是這個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