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零碎的閱讀筆記。
- 「東亞冊封體制」這一段好難懂。不過如果把「特別地區」換成「華」,「野蠻地區」換成「夷」,就會清楚很多。
- 原來戰國策成書於西漢末年,所以以後不能說史記易水送別和荊軻刺秦王的段落是抄戰國策了 。不過戰國策成書的意思是在西漢末年才將數種古籍編纂成戰國策一書,還是不確定史記有沒有抄前人文章。
- 所以「東亞冊封體制」其實是在中國本部漢字普及、而周邊諸國尚未接受漢字的時候。藉由諸國少數通曉漢字的通譯,中國本部的帝國可以定義自己比周邊諸國高等(啊不就是吃人豆腐)。當周邊諸國普遍使用漢字之後,大家都能用漢字定義自己的國家天下體系,所以中國沒辦法繼續在外交文書中吃人豆腐,只能在自己的史書中吃豆腐。這個狀態與戰國時代,複數國家都普遍使用漢字的狀況類似,只是把天下(漢字使用區)從中國本部擴大到東亞諸國。
- 史記周本紀的褒姒傳說根本就是上帝視角。也就是說根本是唬爛的。
- 作者用「兮甲盤」、「虢季子組盤」和「虢季子白盤」三件青銅器的金文,論證周幽王之後周分裂為在鎬京(宗周)以攜王為首的西周和在雒邑(成周)以平王為首的東周。尤其是虢季族先擁立攜王、然後倒戈平王,以地利之便(在宗周、成周之間)使平王佔了壓倒性的優勢。作者認為「虢季子組盤」使用攜王年號,而「虢季子白盤」用平王年號,是說明虢季族倒戈的證據。然而以作者引用的原文,我完全看不懂哪裡指出前者是攜王年號、後者是平王年號?或許要加入曆法才能有直接的證據,偏偏作者平常很囉唆,在這個關鍵又沒寫細節....
- 子產看起來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知識,也很會唬爛 XD
- 從秦公(金尃)銘文中,我看不出來「下國」包括了「蠻夏」。
- 這本書解答了我一個長久的疑惑:為什麼春秋戰國人講話內容都那麼八卦,還有一堆「外國人」跑來下指導棋
- 左傳建立正統的手法根本就是現在資訊戰的手法
- 楚國對正統的論述不是繼承夏和商,而是繼承祝融和顓頊,難怪被自居正統的國家視為蠻夷。
- 看不懂楚的模式:一方面否定周,宣稱楚武王才是周文王的正統繼承人,一方面又還是追謚了楚文王?為什麼否定周卻不否定周文王?cherry pick,太牽強
- 中山國的《榖梁傳》主張稱為「中國」的諸侯一一被消滅,而鮮虞(中山國)一支獨秀:是說你哪來的自信啊?中山國不是連戰國七雄都不算嗎?
- 漢朝的注釋讓三代循環的概念變成復興夏朝的概念,因此在漢武帝之後的曆法大多數都使用夏正。我以前以為大家都使用夏正是因為換算實在太麻煩了,沒想到我還是太天真了啊...
- 看不懂為何各國都開始使用漢字之後,大國與小國的關係就逐漸變成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 原來孔子在左傳中是反指標;他講的話常常被打臉。XDD
- 為什麼各種典籍都要藉由孔子達成他們的意圖?為什麼不是其他人,例如子產?
- 孔子的真實形象是遊俠,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宮廟執事?
- 齊國田氏主張自己的統治正當性:出身自陳,陳跟禹有關係。但抬高禹會抬高其他人,所以認定黃帝是禹的祖先,而田氏是黃帝子孫。所以說其他人不是黃帝子孫?
- 看不懂為何秦的曆法同時繼承了楚正與夏正
- 解釋了為何宋襄公被列為春秋五霸的原因。之前覺得宋襄公成為五霸之一完全沒道理。
- 原來「合縱」是聯合南北向國家的意思,「連橫」是聯合東西向國家。以前沒有看到這麼詳細的解釋,因此分不清「連橫」和「遠交近攻」的差別。
- 為何秦兼併各國土地時不會為了統治不同文化而搞得焦頭爛額?(如楚之於越、齊之於宋)
- 戰國四公子養士的風氣不知是否與日本封建藩主有所相似?
- 史記記載趙姬(秦始皇之母)出自趙國豪門,是否是趙國王族還是有段距離吧?如何能以趙姬(趙國王族)與子楚(秦國王族)理應是同姓通婚毀謗秦?還是說中華式的毀謗都是這麼不嚴謹?(好吧這我信了)
- 公羊傳用夏姬毀謗陳氏君主一族與田氏毫無關係的分支。可能是因為這樣公羊傳把夏徵舒列為夏姬(與陳靈公)之子。我在別的文章中看到夏徵舒可能是夏姬的配偶,而這樣才能解決夏姬生育期過長的問題。
- 雖然我之前學到的是司馬遷因為遭受宮刑而討厭漢武帝,動不動就酸一下漢武帝和漢高祖。不過以司馬遷華腦的程度,把漢朝(漢武帝)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是很有可能的。
- 如果秦趙祖先同源是後來添加的內容,就不能說史記用這招毀謗秦了啊。這邊好混亂。
- (漢書藝文志)諸子百家是互補關係而非競爭關係。但是各家論述完全沒有重疊也滿奇怪的。小說家:耳語部隊、網軍 XDD
- 大部分的國家(楚例外)都以繼承夏為統治自己特別地區以及擴張領土的正當性。難怪華夏會變成中華文化的代表名詞。也難怪楚一直被視為野蠻民族。
- 中國各地的語言有同化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