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於歐亞之間的沙皇們》是我所閱讀的第三本《興亡的世界史》。挑這本出來看,是因為俄國侵略烏克蘭。網路上看到的說法是「普亭想要恢復大羅斯民族的歷史榮光」,但是我對這個說法很有疑問:我相信中國人吃這一套「恢復大中華民族的歷史榮光」,但是在歐米人眼裡比較像笑話。所以我想多了解俄國的歷史,才知道這種說法到底成不成立。也順便了解俄國跟烏克蘭的糾結。
可惜這本書是目前《興亡的世界史》中比較弱的一本,讀完之後大概能了解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差不多也可以說是俄羅斯的歷史——但是對前因後果沒有太多掌握,也不像之前兩本書有明確的主題和重點。
這本書有提到俄羅斯的歷史源自於基輔公國,後來因為戰亂基輔公國漸漸沒落,而莫斯科在商旅要衝但並非主要戰場,而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塔一方面跟欽察汗國保持良好關係,一方面統整了俄羅斯地區的大小王公。之後的莫斯科大公經過幾次與韃靼人作戰,建立了威望,又因為都主教席位從弗拉基米爾遷移至莫斯科,於是莫斯科公國取得了俄羅斯的領導地位。這本書聚焦於近三百年來的羅曼諾夫王朝,也是俄羅斯成形、發展的時期。
俄羅斯的歷史是一部殖民擴張史。從歐洲東部的莫斯科一帶,往東往西伯利亞擴張殖民,往北建立了聖彼德堡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凱薩琳二世的時代往南併吞了克里米亞汗國、十九世紀時征服了高加索,往西則三番兩次瓜分波蘭。
羅曼諾夫王朝歷史的重要轉折就是彼得大帝的改革與凱薩琳二世執政的時期。這本書用「革命」來形容彼得大帝的改革,讓我覺得很困惑。我的理解是改革是在體制內運作,由上而下,而革命則是體制外的手段,往往是由下而上。彼得大帝改革的目的,是要把俄羅斯人從「受洗的熊」變成「啟蒙的國民」。俄羅斯在之後的發展,確實也在彼得大帝規劃的軌道上前進。
在凱薩琳二世即為之前俄羅斯經歷了幾十年的女皇執政時期。雖然凱薩琳二是之前的女皇庸庸碌碌,我覺得這是滿有趣的現象:容許、甚至是擁護女皇登基的文化背景,其性別平權的程度該如何理解?而凱薩琳二世是彼得三世的皇后,根本沒有俄羅斯皇室的血緣,卻能夠被擁立成為女皇——其中包括不滿、發動武裝政變殺死彼得三世的人。如果有人比較武則天和凱薩琳二世,應該有助於理解俄羅斯的性別觀念。不過在凱薩琳二世之後,凱薩琳二世的兒子、也是繼承者保羅,跟母親不和,更修改了皇位繼承法,終結了女性的皇位繼承權。
不管是具有前瞻眼光的彼得大帝、啟蒙君主凱薩琳二世、還是前後比較保守庸碌的沙皇,俄羅斯一直是君主專制。凱薩琳二世之後出現了幾個特別保守、獨裁的沙皇,例如跟尼古拉・蔣一樣的尼古拉一世,喜歡思想審查還特別成立直屬於皇帝的特務部門。不過雖然是君主專制,俄羅斯的地方自治仍然有一定的力量,地方自治的方式也一直在改革。我覺得這點也滿有趣,而且比起中國,俄羅斯的地方自治似乎更強。
十九世紀中,俄羅斯一直陷入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搖擺掙扎中,不過斯拉夫派或西方派的路線選擇,根本是取決於沙皇親近的大臣喜好。此外,俄羅斯的民族情感,是由上而下創造出來的,也一直被中央政權所強調。這一點跟中國似乎頗有相像之處。
這本書跟其他兩本《興亡的世界史》相比,我覺得作者沒有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或takeaway message),也或許是作者有核心概念但譯者沒有抓到。顯然俄羅斯的農奴一直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但是為什麼俄羅斯會變成農奴社會,我讀完全書之後仍然搞不清楚。書中也提到了幾次政府的改革要解決農奴問題,和某些改革效果卻讓階級更僵化,但是並沒有很完整的概念。看完書之後,我覺得好像有點了解為什麼共產主義會在俄羅斯生根,好像知道為什麼俄羅斯會選出普亭這種獨裁者,但是還是覺得霧裡看花。至於翻譯,譯者用了一些中國用語,書裡也多半用「皇帝」稱呼「沙皇」,讓我懷疑譯者是否參照了中國譯本,而參照中國譯本有可能會成為翻譯不清不楚的原因。
最後補充一點:拿中國跟俄羅斯相比,是因為很多方面我覺得有相像之處,然後俄羅斯是中國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