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與其說是廖運潘的回憶錄,不如說是面試姜阿新姜阿新的側寫。讀起來是倒吃甘蔗,越後面越好看。
書中也很明確地指出,台灣紅茶——姜阿新永光公司的主力產品——在台灣不及綠茶與烏龍茶普及,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低。台灣人習慣喝綠茶與烏龍茶,戰前永光公司與日本的三井農林株式會社合作,因為當時日本人開始喝紅茶、有一定的紅茶消費,永光擁有廣大的日本內銷市場。戰後四、五年因為大宗紅茶的產地南洋產能尚未恢復,國際紅茶價格上升,才成就「茶金」歲月。然而好景不常,在作者廖運潘開始投入岳父姜阿新製茶事業的1953年,南洋產能回復,茶金歲月不復。從廖運潘開始協助姜阿新的1953年到永光正式宣告破產、姜阿新出脫所有資產還債的1965年,廖運潘一直想盡各種辦法挖東籬補西牆——開發新客戶、打杉耳整理大坪造林地、利用副茶、茶梗、零售罐裝紅茶、製作洋菇干、蒜頭粉外銷——以維持永光的營運。
根據廖運潘自己的分析,台灣紅茶在國際紅茶市場不利,他本人在1953年剛加入時對永光的前景悲觀,是因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 台灣茶畑(茶田)每單位面積的茶菁產量是南洋的1/5-1/4
- 戰後國民政府濫發茶葉加工廠執照,以至於加工廠能處理的產量是茶菁產量的三倍,茶菁價格因此居高不下
- 戰後國民政府固定匯率,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是15.5,但是實質上是40
- 台灣茶廠多半是家族企業,人力薪資調度比較靈活。而永光則必須支持所有員工一整年的薪資,成本無法壓低
- 永光的招牌是紅茶,因為紅茶製作技術門檻比較高;而綠茶、烏龍茶永光的製作成本比較沒辦法跟家庭茶廠競爭。然而台灣人不太喝紅茶,而台灣紅茶的國際市佔率微不足道,因此也無法跟南洋紅茶競爭。一但紅茶賣不出去,就無法回本
- 姜阿新是個阿舍,經營永光的心態與其說賺錢,不如說是照顧鄉親。因此他不願意減低茶菁收購價,成本就無法壓低
廖運潘在被姜阿新情緒勒索辭去台灣銀行工作加入永光公司之後,才發現永光背負了巨額債務(因此我覺得他和姜麗芝是真愛啊,不然感覺很像被仙人跳)。在廖運潘的協助下,永光清償了所有債務;而在紅茶市場一直不好的狀況下,永光苟延殘喘到1965年才正式宣告破產,結束營業賣出姜家所有祖產以清償債務。而且要不是姜阿新大舉投資新竹客運、其養子姜鳴鐸看不清時勢獨立峨眉茶廠又大舉投資,永光或許也不至於走投無路。總而言之我覺得廖運潘幫永光續命十幾年已經很強大了。
這本書一開始時我實在不怎麼喜歡姜阿新,不但常用長輩的身份壓人,跟怡和洋行的談判也眼高於頂無視現實劣勢,明明背了一屁股債還隨便亂投資,要入贅的女婿廖運潘幫忙、收拾殘局也不給人家一個正式職位。不過隨著篇幅的進展我覺得慢慢能瞭解姜阿新的心態:從小不缺錢,所以永光製茶基本上是興趣外加提供就業機會照顧鄉親,鄉親有需要就義不容辭幫忙:選舉經費、客運公司投資、優渥的茶菁收購價和薪水、做保人、捐出自己的甘蔗田作為北埔國小用地等等等等。他和廖運潘意見不合之處,看起來都像是地方頭人做派(而且有點華腦)和受過現代教育公司經理人的觀念衝突。不過廖運潘也漸漸比較能了解姜阿新的心態,而且我覺得他滿厚道,滿腔「士為知己者死」的熱血。姜家破產之後,雖然酸言酸語的人也有,但是總是絕處逢生,在絕境之中總是有人幫助。
最後兩則不太重要的細節:
廖運潘與姜麗芝的女兒們我覺得茗郁最亮眼,照片裡第一眼就會看到她。不曉得是不是生在姜家比較順利的時候還是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