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後會慢慢被討論、分開(她在p112似乎有觸及到這一點)。因此反本土派的說法並不是杞人憂天。

第四章,說到台灣味粗鄙、俗豔,我就覺得米國鄉村風和歐洲的洛可可都很俗豔。

雖然我也認為台灣人的認同問題是台灣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最根本的問題;而且統獨問題是認同問體的外顯(表相)。這本書中西方性、中國性、與台灣性的競合,也是台灣人認同問題的外顯。然而,這本書將大部分的篇幅放在戒嚴後,與列舉的藝術家,讓我察覺真正的主題應該是這三者的競合(也是認同問題的表徵)——以美術史為例。李石樵的名字在前五章只被提到一次,而且是作為背景(第六章有寫更多);以台灣美術史而言,是否有cherry-pick的問題?也就是說,作者的意圖並不是勾勒出台灣美術史,而是以台灣美術史作為背景,來探討西方性、中國性、台灣性的關係,和台灣政治社會的關聯。我認為書名隱約反映出作者的意圖,或許也可能想成《台灣美術政治史》。作者所要探討的問題絕對是台灣美術史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但必須小心的是,因為不符合作者的理論而未被討論的藝術家。換言之,讀者必須小心這本書的論點是否削足適履。

有關二二八藝術作品的女性敘事:有可能是真的缺乏女性主義視角,有待未來女性主義視角的作品來補足;但這不足以成為批評台灣國族主義的理由。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第七章

第七章,第一位米國來的英文老師(誤)柯克(Cooke)登場——柯克的「特種技術合作案」(Special Technician Program)是來台灣賣肥料的,所以還不算是英文老師。柯克是米國退役海軍上將,來台幫助蔣介石是因為米國親國民黨的政治人物與「中國遊說團」的組織「中國國際商業公司」與人脈。書中沒寫、但我猜測柯克來台助蔣的動機或許是想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做軍火生意。總之,蔣介石藉由柯克拉攏了東京盟總的麥克阿瑟;同時,華府國務院認為蔣介石太廢想嘗試倒蔣政變(由孫立人取而代之)、讓台灣不至於落入共產黨之手,但是麥帥挺蔣、以至於政變成功的困難度大大提高,政變計劃胎死腹中。蔣介石不愧是政治鬥爭敗部復活的第二名。不過第七章蔣介石還是各種大為光火、大發雷霆、惱怒至極,這本書應該可以作為「蔣介石震怒成語辭典」。

柯克的特種技術顧問團也讓華府國務院與東京盟總的矛盾加深,米國駐台北領事館對柯克和東京盟總各種繞過國務院官方管道參與台北政府軍政決策非常不滿——包括麥帥1950年七月底參訪台灣。不過最後1951年中特種技術合作案結束的原因,是台北駐美空軍採購團團長毛邦初不滿特種技術顧問團有自己的管道進行軍事採購案、台北駐美採購團無法分一杯羹,就跑去跟FBI和米國空軍特別調查部控告中國國際商業公司代表台北非法在米國採購軍火,還指控一些國務院官員以違法手段助其取得武器出口許可證。這讓空軍雷達採購和新的雷達技術人員計畫被迫中止。只能說中國人真的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這章依然是蔣介石視角:「另一方面,面對內憂外患,蔣介石底下的國安單位也開始在台灣各地展開恐怖的肅清行動,剷除島內的地下共黨組織與反國民黨外圍組織,將監視、布建的觸角往下延伸至台灣各地的基層群眾。這些手腕呈現了黨國體制在台灣形塑過程中不太令人意外的一面,旨在穩定國民黨於島內的統治,重建蔣介石在統治集團裡的最高地位。也許對國民黨而言,在當時艱困的時空背景環境下,使出非常手段以鞏固權力,有其必要性,然而這些後來被稱為『白色恐怖』且極具爭議的整肅行動,也在數十年後,產生強烈無法的政治後座力,讓國民黨政府必須為其當年的作為,付出極大代價。」我一點都不認為國民黨有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而且當年要不是陰錯陽差,以米國國務院對台灣的規劃,台灣可能在1950年就讓聯合國託管了。所以這段文字根本就是避重就輕。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