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李登輝《新・台灣的主張》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陳翠蓮《自治之夢》
陳翠蓮這本書是百年追求三本書的第一卷,講的是從日治時代推動台灣自治到戰後二二八慘烈的結果。我覺得可以跟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中史明的評價一起參照。史明那本書我覺得太濃縮了,以致於沒有什麼記憶點。跟這本書一起看很多脈絡會比較清楚。
陳翠蓮和史明都對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的失敗提出很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之所以走台灣自治、請願路線,是因為不願意像朝鮮「三一獨立運動」一樣——為了追求獨立,而付出血的代價。然而,我覺得這個決策就是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或者說,民主的代價遠比這些知識分子所估計的更高昂;而沒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只有在非常好運的狀況下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不過不管政治策略的優劣,我認為「台灣文化協會」是很重要的一步。文化是政治的根本;因為種種現實因素而無法一步到位的政治目的,以深耕文化追求長期效果,是正確的路線。從陳翠蓮選取的材料,我覺得早期的文協主張並沒有太執著於把台灣視為中華的一份子。究竟為什麼在戰後知識份子口徑一致喜迎祖國呢?
數次請願運動失敗後,台灣文化協會(文協)走上無可逆轉的分裂之路。文協分裂的導火線在於幹部出自資產階級,而一般會員多半是無產階級青年學生,比較激進,也企圖跟工農階級的運動結合。前者認為台灣尚未出現資本家、必須發展台灣資本家以對抗日本資本家,因此需要推展台灣民族運動。後者認為台灣已經有資本家,但是與日本資本家沆瀣一氣,所以要解放台灣人,必須訴諸階級鬥爭。因此前者的目的是台灣人參政權,以設立台灣議會為目標;後者的目的是解放佔大多數的無產階級。這就是史明說的,民族運動沒有和階級運動整合。
我覺得前者的目標至少還算具體,後者的目標我完全看不懂。我不確定是作者沒寫清楚,還是當時的人也沒有具體目標?如果當時的人就是這麼主張,我認為值得進一步分析是否左派運動的目標傾向太過理想的願景和空虛的內容。如果左派運動的確有這個傾向,那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的左派運動會變成災難了。
文協分裂的始末值得現在的綠營支持者警惕。日本總督府的分化技巧並不特別高明,卻能導致文化協會無法彌補的分裂。看完就知道為什麼民進黨對昔日與今日的泛綠小黨、戰友從不口出惡言。
陳翠蓮筆下的蔣渭水有種黃國蔥/景濤的既視感:加蔥、咆哮、首尾不一(突然發現國蔥連加蔥都不是自創的....)。然後新文協和台灣民眾黨(不是柯文哲的那個)也是一直在減數分裂....
當時台灣抗日者常常在台灣失敗之後跑去中國活動,然後被捕時高喊「我是台灣人」以圖遣返台灣受審、避開中國亂七八糟的司法系統。是說,都知道中國司法亂七八糟要靠日本帝國的司法了,還抗什麼日啊....
戰後米國人其實有問台灣人之後的打算。可惜被訪問者都是仕紳階級;而這些人,不管是日本御用仕紳曇花一現的草山會議,還是接受米國訪問的留學生和仕紳,都是抱著投機心態,認為依附中國可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這麼好康的事怎麼可能輪到不是自己人的你?!),而且缺乏對中國本質的認識,不知道中華文化中權力鬥爭的殘酷和泯滅人性。可嘆機會只有這麼一次,錯過了宣告獨立的時機,接下來就是萬劫不復的中國黨統治....
本書提到台灣人奴性說原來是戰後外省人開始講的。其實不過是台灣人不會講華語寫華文而已。我也覺得要說奴性,台灣人怎麼可能比得上受過中華教育的外省人。
王添灯自己是成功的生意人,怎麼會去找一堆左傾文人來辦《自由報》啊....然後任職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時就被這些快樂夥伴加蔥害到。
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中,蔣渭川是被陳儀找來分化的。不管是太天真地相信陳儀的保證,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只能配合,蔣渭川不斷地在會議和廣播為當局美言。根本就跟蔣渭水一樣廢啊,景濤二號。最後連廣播聽眾都聽不下去,call in進來罵爆。
然後當局派了特務滲透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加蔥加到爆變成四十二條,而後加的十條有許多當局指控「反抗中央、背叛國家」的罪證,讓當局取得屠殺的藉口。這段歷史也值得大家警惕;印證2014-2018發生的事,真的覺得讀歷史很重要啊!
二二八發生之後,在上海的台灣人還在那邊告御狀,真是智障....看來這些知識分子仍有濃厚的君父思想,難怪獨立之路路迢迢啊。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
-
這本書是在逛Cupertino圖書館的時候發現的。如書名所述,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美麗島事件的經過、大逮捕、美麗島大審,而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大鬍子家博——的回憶錄。 第一部分的重點是文字實況轉播美麗島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家博有寫美麗島事件之前的黨外活動,也介紹了當時「中」美斷交的國...
-
這篇是零碎的閱讀筆記。 「東亞冊封體制」這一段好難懂。不過如果把「特別地區」換成「華」,「野蠻地區」換成「夷」,就會清楚很多。 原來戰國策成書於西漢末年,所以以後不能說史記易水送別和荊軻刺秦王的段落是抄戰國策了 。不過戰國策成書的意思是在西漢末年才將數種古籍編纂成戰國策一書,還是...
-
大概是作者跟我差不多年紀、又都有文學背景的關係,這本書的想法跟我的想法非常相近!不過作者很用心地問了很多問題,讓我們反思目前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是長期粗暴的華語霸權壟斷才產生的結果。 因為大多數觀念我在閱讀本書之前已經都知道、也贊成,所以就不再贅述。對我而言,新觀念是作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