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李登輝《新・台灣的主張》

李登輝這本半自傳非常有意思;他本人很有學養,不過這本書不會太硬。雖然很多內容在網路上大概可以看到,還是很推薦大家閱讀。

我很喜歡李登輝介紹三個日本長官: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八田與一對台灣的貢獻。李登輝也藉由這三個人,具體地說明「日本精神」——影響他深遠的成分之一。八田與一的故事更是感人,尤其是八田與一在二戰中罹難,他的妻子外代樹戰後不願意被引揚,在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跳水自殺。

我想起小時候阿公曾經帶我去過烏山頭水庫,當時還不知道這個水庫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整個嘉南大圳的工程是如此驚人——小時候的課本只會教曾文水庫和石門水庫。為了紀念八田與一的精神,參與嘉南大圳的工程人員製作了八田的銅像,又為了避免戰後中國國民黨的破壞,小心地藏在倉庫裡。沒想到撐過了戒嚴,卻在這幾年被統促黨人破壞。這些自恃中華道統的破壞者之所以讓人鄙夷,就是為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尊重在地人的利益、感情與精神寄託。

李登輝總結日本51年的殖民統治:將台灣近代化。日本1895年拿到台灣主權,幾個月之後馬上在台北辦學,當年十月第一屆學生結業。近代化和對教育的重視,都是在西方殖民地管理中看不到的。

李登輝的從政之路真的如履薄冰,雖然書中輕描淡寫,我覺得他在那樣的時局中,沒有自己派系、軍方、情治單位的支持(甚至是被強烈反對),卻能一一化險為夷,最後將台灣民主化,完成總統直選。不管贊不贊同李登輝路線,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登輝說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至少在311地震之前)是單相思,我完全同意。我在米國遇到跟我同一世代的日本人,都不知道台灣曾經是日本殖民地....李登輝認為戰後米國大大改造了日本(從憲法到文化),讓日本變成不再那麼日本了;也因為日本的軍隊被封印,造成日本依賴米國的心態,以致於不敢肩負起東亞領導者的責任。因此他支持日本修憲,變成正常國家,和台灣一起抵抗中國的侵略;也肯定親台、主張修憲的安倍晉三。觀諸這幾年的情勢,日本確實往這個方向發展。在書中其實到處可以觀察到李登輝對日本的認同與感情;他應該自我認同是(至少有一部分)日本人,才會對日本提出各種建言。

李登輝也在書裡提出以「民主意識」對抗「大中華民族主義」。雖然我很贊同這個理念,但有時候看到這些大中華主義者是怎麼糟蹋台灣人和愛護台灣的人——砍八田與一銅像頭、破壞李登輝遺像、打文化部長巴掌、不然就是鄉愿地為洗白中國黨的黨國戲劇講話、等等,還不算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對台灣人的殘殺——有時候會懷疑大中華主義者,真的有教化的可能嗎?隨著這幾年劇烈變動的局勢,模糊地帶會被壓縮;對立也會加劇。

另外,李登輝也強調全球化資本主義有許多本質上的缺陷,很可能造成國際政治越來越不安定,人類再度面臨戰爭危機。一方面他鼓勵全球化經濟理論的修正,一方面各個國家應該要有更務實地應對方法。這本書2015年出版,至今已經六年;李登輝在書裡所提及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問題越來越明顯地浮上檯面。那個C開頭a結尾的國家,就是被全球化資本主義養大的。也因此當我看到自稱台派的社科學家稱讚全球化,都不禁對他們的專業打上一個大問號。

最後,原版《台灣的主張》是張超英催生的。參照張超英傳記《宮前町九十番地》(這本我看完一段時間了,但心得一直難產),會有很多有趣的對照。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陳翠蓮《自治之夢》

陳翠蓮這本書是百年追求三本書的第一卷,講的是從日治時代推動台灣自治到戰後二二八慘烈的結果。我覺得可以跟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中史明的評價一起參照。史明那本書我覺得太濃縮了,以致於沒有什麼記憶點。跟這本書一起看很多脈絡會比較清楚。

陳翠蓮和史明都對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的失敗提出很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之所以走台灣自治、請願路線,是因為不願意像朝鮮「三一獨立運動」一樣——為了追求獨立,而付出血的代價。然而,我覺得這個決策就是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或者說,民主的代價遠比這些知識分子所估計的更高昂;而沒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只有在非常好運的狀況下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不過不管政治策略的優劣,我認為「台灣文化協會」是很重要的一步。文化是政治的根本;因為種種現實因素而無法一步到位的政治目的,以深耕文化追求長期效果,是正確的路線。從陳翠蓮選取的材料,我覺得早期的文協主張並沒有太執著於把台灣視為中華的一份子。究竟為什麼在戰後知識份子口徑一致喜迎祖國呢?

數次請願運動失敗後,台灣文化協會(文協)走上無可逆轉的分裂之路。文協分裂的導火線在於幹部出自資產階級,而一般會員多半是無產階級青年學生,比較激進,也企圖跟工農階級的運動結合。前者認為台灣尚未出現資本家、必須發展台灣資本家以對抗日本資本家,因此需要推展台灣民族運動。後者認為台灣已經有資本家,但是與日本資本家沆瀣一氣,所以要解放台灣人,必須訴諸階級鬥爭。因此前者的目的是台灣人參政權,以設立台灣議會為目標;後者的目的是解放佔大多數的無產階級。這就是史明說的,民族運動沒有和階級運動整合。

我覺得前者的目標至少還算具體,後者的目標我完全看不懂。我不確定是作者沒寫清楚,還是當時的人也沒有具體目標?如果當時的人就是這麼主張,我認為值得進一步分析是否左派運動的目標傾向太過理想的願景和空虛的內容。如果左派運動的確有這個傾向,那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的左派運動會變成災難了。

文協分裂的始末值得現在的綠營支持者警惕。日本總督府的分化技巧並不特別高明,卻能導致文化協會無法彌補的分裂。看完就知道為什麼民進黨對昔日與今日的泛綠小黨、戰友從不口出惡言。

陳翠蓮筆下的蔣渭水有種黃國蔥/景濤的既視感:加蔥、咆哮、首尾不一(突然發現國蔥連加蔥都不是自創的....)。然後新文協和台灣民眾黨(不是柯文哲的那個)也是一直在減數分裂....

當時台灣抗日者常常在台灣失敗之後跑去中國活動,然後被捕時高喊「我是台灣人」以圖遣返台灣受審、避開中國亂七八糟的司法系統。是說,都知道中國司法亂七八糟要靠日本帝國的司法了,還抗什麼日啊....

戰後米國人其實有問台灣人之後的打算。可惜被訪問者都是仕紳階級;而這些人,不管是日本御用仕紳曇花一現的草山會議,還是接受米國訪問的留學生和仕紳,都是抱著投機心態,認為依附中國可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這麼好康的事怎麼可能輪到不是自己人的你?!),而且缺乏對中國本質的認識,不知道中華文化中權力鬥爭的殘酷和泯滅人性。可嘆機會只有這麼一次,錯過了宣告獨立的時機,接下來就是萬劫不復的中國黨統治....

本書提到台灣人奴性說原來是戰後外省人開始講的。其實不過是台灣人不會講華語寫華文而已。我也覺得要說奴性,台灣人怎麼可能比得上受過中華教育的外省人。

王添灯自己是成功的生意人,怎麼會去找一堆左傾文人來辦《自由報》啊....然後任職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時就被這些快樂夥伴加蔥害到。

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中,蔣渭川是被陳儀找來分化的。不管是太天真地相信陳儀的保證,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只能配合,蔣渭川不斷地在會議和廣播為當局美言。根本就跟蔣渭水一樣廢啊,景濤二號。最後連廣播聽眾都聽不下去,call in進來罵爆。

然後當局派了特務滲透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加蔥加到爆變成四十二條,而後加的十條有許多當局指控「反抗中央、背叛國家」的罪證,讓當局取得屠殺的藉口。這段歷史也值得大家警惕;印證2014-2018發生的事,真的覺得讀歷史很重要啊!

二二八發生之後,在上海的台灣人還在那邊告御狀,真是智障....看來這些知識分子仍有濃厚的君父思想,難怪獨立之路路迢迢啊。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