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李登輝《新・台灣的主張》

李登輝這本半自傳非常有意思;他本人很有學養,不過這本書不會太硬。雖然很多內容在網路上大概可以看到,還是很推薦大家閱讀。

我很喜歡李登輝介紹三個日本長官: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八田與一對台灣的貢獻。李登輝也藉由這三個人,具體地說明「日本精神」——影響他深遠的成分之一。八田與一的故事更是感人,尤其是八田與一在二戰中罹難,他的妻子外代樹戰後不願意被引揚,在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跳水自殺。

我想起小時候阿公曾經帶我去過烏山頭水庫,當時還不知道這個水庫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整個嘉南大圳的工程是如此驚人——小時候的課本只會教曾文水庫和石門水庫。為了紀念八田與一的精神,參與嘉南大圳的工程人員製作了八田的銅像,又為了避免戰後中國國民黨的破壞,小心地藏在倉庫裡。沒想到撐過了戒嚴,卻在這幾年被統促黨人破壞。這些自恃中華道統的破壞者之所以讓人鄙夷,就是為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尊重在地人的利益、感情與精神寄託。

李登輝總結日本51年的殖民統治:將台灣近代化。日本1895年拿到台灣主權,幾個月之後馬上在台北辦學,當年十月第一屆學生結業。近代化和對教育的重視,都是在西方殖民地管理中看不到的。

李登輝的從政之路真的如履薄冰,雖然書中輕描淡寫,我覺得他在那樣的時局中,沒有自己派系、軍方、情治單位的支持(甚至是被強烈反對),卻能一一化險為夷,最後將台灣民主化,完成總統直選。不管贊不贊同李登輝路線,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登輝說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至少在311地震之前)是單相思,我完全同意。我在米國遇到跟我同一世代的日本人,都不知道台灣曾經是日本殖民地....李登輝認為戰後米國大大改造了日本(從憲法到文化),讓日本變成不再那麼日本了;也因為日本的軍隊被封印,造成日本依賴米國的心態,以致於不敢肩負起東亞領導者的責任。因此他支持日本修憲,變成正常國家,和台灣一起抵抗中國的侵略;也肯定親台、主張修憲的安倍晉三。觀諸這幾年的情勢,日本確實往這個方向發展。在書中其實到處可以觀察到李登輝對日本的認同與感情;他應該自我認同是(至少有一部分)日本人,才會對日本提出各種建言。

李登輝也在書裡提出以「民主意識」對抗「大中華民族主義」。雖然我很贊同這個理念,但有時候看到這些大中華主義者是怎麼糟蹋台灣人和愛護台灣的人——砍八田與一銅像頭、破壞李登輝遺像、打文化部長巴掌、不然就是鄉愿地為洗白中國黨的黨國戲劇講話、等等,還不算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對台灣人的殘殺——有時候會懷疑大中華主義者,真的有教化的可能嗎?隨著這幾年劇烈變動的局勢,模糊地帶會被壓縮;對立也會加劇。

另外,李登輝也強調全球化資本主義有許多本質上的缺陷,很可能造成國際政治越來越不安定,人類再度面臨戰爭危機。一方面他鼓勵全球化經濟理論的修正,一方面各個國家應該要有更務實地應對方法。這本書2015年出版,至今已經六年;李登輝在書裡所提及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問題越來越明顯地浮上檯面。那個C開頭a結尾的國家,就是被全球化資本主義養大的。也因此當我看到自稱台派的社科學家稱讚全球化,都不禁對他們的專業打上一個大問號。

最後,原版《台灣的主張》是張超英催生的。參照張超英傳記《宮前町九十番地》(這本我看完一段時間了,但心得一直難產),會有很多有趣的對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