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非常有趣。我們現在覺得歐洲是先進國家,而看完這本書讓我了解他們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樣的需求和決策,而開始領先其他地區的國家。
這本書從葡萄牙的海上帝國開始(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的海上探險基本上是由王室出資,而在西班牙國王兼任葡萄牙國王之後,分心於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的事務,無法全力經營海上帝國。同時,當時的荷蘭人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信奉新教,不爽西班牙國王強迫他們信奉天主教而開始打獨立戰爭,也因此荷蘭人無法前往伊比利半島購買葡萄牙人帶回來的香辛料。另外,比利時安特衛普有一群有錢的新教徒,同樣不爽西班牙國王而移居至阿姆斯特丹。而荷蘭的地理條件不適合農業,一直有在經營漁業和海運業。如此一來,荷蘭有錢、有香辛料的需求、有航海技術,遂開始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大冒險。
在荷蘭人第一次試行航行成功後,其他國家也躍躍欲試,於是英格蘭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雖然落後五十年,但他們的組織章程反而更適應之後的時代變局。也因這樣的優勢,法國東印度公司突破荷蘭與英格蘭的壟斷,自成一方之霸。
這本書有幾個重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第一是西北歐人航海的動機:基本上西北歐物產少,居大不易,所以有朝外冒險尋求改善的動力。對照葡萄牙人航海的動機是尋找東方的天主教徒國王,可以看到天主教信仰帶來的動機也相當強烈。當時歐洲對胡椒和香辛料的需求相當大——香辛料是歐洲的肉類料理重要的調味,同時歐洲人也有像漢醫的熱性、寒性食物理論,而香辛料在這個理論中和肉類是互補調和的角色——而胡椒和香辛料的傳統進口路線,歐亞陸運結合地中海海運,一直被威尼斯商人壟斷。這是西北歐人尋找航線直接進口香辛料的動機。為了讓生活更舒服而冒險、嘗試的動力,是傳統儒家文化找不到的。儒家文化只會教大家知足常樂;不過如果大家都滿足現狀,就不會一直碎碎念要後輩知足常樂了。
我們現在看歐洲國家的特產:義大利咖啡很有名,但是義大利不產咖啡豆;瑞士巧克力有名,但是瑞士也不產可可。義大利料理不可或缺的番茄、胡椒,都不是義大利原產。不像我說到台灣名產,都是鳳梨酥、烏龍茶、芒果等等台灣本地產品。看到歐洲人勇於接受外來事物並轉化為自己的文化還高度依賴,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這麼喜歡「全球化」的概念。(不過我的經驗是歐美人對台灣食物並沒有特別有興趣,所以他們的接受度恐怕還是跟行銷比較有關。)
第二是當時的航海靠季風,所以從西北歐的港口出發到南亞,因為要配合印度洋的季風,來回要一年八個月的時間。亞洲分公司——巴達維亞、馬德拉斯、本地治里等等——與西北歐母公司之間的訊息傳遞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因此身在亞洲的總督有相當大的權限。
第三,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印度洋海域是經濟之海,海域沿岸的國家歡迎外國商船靠港做生意,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為了吸引商船,當地政權提供東印度公司各種優惠的條件。相反地,東亞政權認為「陸上政權理所當然應該同時支配周邊海域」,因此他們的想法是「無法規範海上貿易,一旦出現海盜寇掠沿岸地區就會使陸上政權陷入危機」、「明帝國政權同時深受倭寇,與來自北方的蒙古遊牧民族軍事入侵所苦,導致1550年代的明政權面臨相面臨相當嚴重的危機」。因此明、清帝國和德川日本都堅持要規範海上貿易。想要支配海洋的傳統思維,也是為什麼中國想要拿下台灣的原因。
日本在尚未統一的時候,各地藩主相當歡迎外國貿易船;因為外國貿易船帶來科技和先進武器,可以讓該藩有更高的競爭力。然而,最先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動機與傳教密不可分;若日本天主教信徒人數成長到有影響力的程度,將會變成屬於葡萄牙國王的教區。日本幕府察覺到這點,於是開始禁天主教並限制外國商船在長崎外海的人造島出島,還加上許多嚴格規範。然而日本當時發現了石見銀山,而歐洲人需要白銀在亞洲其他地方換取商品,因此東印度公司對日本還是很有興趣;荷蘭東印度公司更是對日本政權的要求各種配合,以取得獨家代理權。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