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第一、二章

看完兩章《意外的國度》,我覺得作者林孝庭果然就是中華民國視角,和我之前讀過他文章的印象一致。其實第一章還好,大部分事實陳述都沒什麼問題。第二章寫到二二八,問題就紛紛出籠。

第一是二二八事件完全使用官方敘事:

「這些政治力量一度奪取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與台東等地的軍械庫,並與各地方政府當局發生武裝流血衝突,許多參與暴動者被逮捕後,遭到國民黨政府處決或軟禁。」其註解是「關於官方論點的詳細二二八事件報告,見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四)」,後文甚至用「台灣暴亂」來指稱二二八事件。

第二是不斷黜臭(吐槽)葛超智(George Kerr):

「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由布雷克、葛超智等駐台北外交官所撰寫的諸多觀察報告與建議,因充斥太多個人情緒與觀點,而引發諸多爭議,導致司徒雷登大使不得不提醒華府國務院,勿遽爾相信其有關台灣暴動的論述和評斷。」可是之後又一再引述葛超智對米國國務院提出有關台灣的建議,且認為很有道理。既然如此,我認為比較有可能的狀況是葛超智的觀察紀錄比較可靠,而米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偏向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反而比較偏頗。

作者為了說明二二八之前台灣的情況沒有那麼嚴重,引用英國駐淡水領事館的說法:

「當時亦參與接收台灣任務的英國人士,其第一手記述或許可以平衡一下葛超智稍嫌誇大與主觀偏頗的說法。」

「一九四六年夏,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一份台灣政情觀察報告即指出,陳儀在處理名義上是中國人、然而實際上具有強烈島民心態、且與中國大陸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台灣人與台灣事務時,表現得頗為出色。」

問題是二二八事件之後,英國駐淡水領事丁格(G.M. Tingle)與葛超智、布雷克(Blake,米國駐台北總領事)的看法不謀而合:

「他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立即拍電報給倫敦,說台灣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就是讓該島脫離中國大陸的治理。......如同葛超智,丁格亦表達了對陳儀的憤懣,並說如果陳儀主持下的台灣省政體制不改變,那麼英國或者其他國家的官方或者民間貿易發展,在台灣都不會有任何實現的機會。」

是說林孝庭本人不覺得這兩段自相矛盾嗎?1946年夏陳儀治理台灣出色,1947年二月就爆發二二八,難道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趁假日先把看完的筆記一下,接下來可能沒空寫筆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