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後會慢慢被討論、分開(她在p112似乎有觸及到這一點)。因此反本土派的說法並不是杞人憂天。
第四章,說到台灣味粗鄙、俗豔,我就覺得米國鄉村風和歐洲的洛可可都很俗豔。
雖然我也認為台灣人的認同問題是台灣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最根本的問題;而且統獨問題是認同問體的外顯(表相)。這本書中西方性、中國性、與台灣性的競合,也是台灣人認同問題的外顯。然而,這本書將大部分的篇幅放在戒嚴後,與列舉的藝術家,讓我察覺真正的主題應該是這三者的競合(也是認同問題的表徵)——以美術史為例。李石樵的名字在前五章只被提到一次,而且是作為背景(第六章有寫更多);以台灣美術史而言,是否有cherry-pick的問題?也就是說,作者的意圖並不是勾勒出台灣美術史,而是以台灣美術史作為背景,來探討西方性、中國性、台灣性的關係,和台灣政治社會的關聯。我認為書名隱約反映出作者的意圖,或許也可能想成《台灣美術政治史》。作者所要探討的問題絕對是台灣美術史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但必須小心的是,因為不符合作者的理論而未被討論的藝術家。換言之,讀者必須小心這本書的論點是否削足適履。
有關二二八藝術作品的女性敘事:有可能是真的缺乏女性主義視角,有待未來女性主義視角的作品來補足;但這不足以成為批評台灣國族主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