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平勢龍郎《從城市國家到中華》(二)

日本歐基桑的碎碎念會傳染好可怕,不知不覺就寫到第二篇....

本書摘要可以參見第一篇。下一個問題就是:台灣人可以從這本書學到什麼呢?

首先,東亞大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有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的殷商;之前的夏只存在於傳說中。而殷商和其後的周所能直接控制的範圍,也就是所謂的王畿一帶,最大範圍的估計大概也就是半徑40公里的區域。黃河流域有許多承自新石器文化圈的諸侯國,尊天子為共主;但是天子對這些諸侯國的約束力,由於文字、通訊等等技術的限制,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又因為各文化圈的文化傳統想法都不一樣,直接統治不同文化圈所耗費的資源相當大。總而言之,所謂中國——更精確的說是源自黃河流域的東亞大陸政權——五千年以來擁有廣大疆域這個論述是不折不扣的唬爛。

其次,這些被漢字文化圈影響的國家——從黃河流域開始、後來擴展至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楚、吳、越——無一不使用漢字文化的規則證明自己的正統。而在黃河流域的國家特別強調自己與夏朝的關係、以復興夏朝為已任。這一點在現在的台灣仍然能夠看到,也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最近的新聞就是鄰國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的主張。一個人想要「復興中華文化」,就會無可避免走向與中國統一的結論——因為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就要繼承中原才有執政中國(或是漢字文化圈)的正當性。同時,有了執政中國的正當性之時,就有一統漢字文化圈的使命。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很多中文系學者、使用華語的文化人,從骨子裡貴中賤台;視以台灣本土文化為主的民進黨為亂臣賊子,從骨子裡厭棄輕視民進黨。又因為台灣長期被這群人把持,這樣的意識形態深入教育、媒體、文化,年輕人的出廠預設值就是輕賤本土文化、厭棄以本土文化為主體的民進黨。雖然在李登輝執政後期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在義務教育裡提高了台灣本土文化的比率,但是在整個教育系統、媒體與整個社會文化產業鋪天蓋地的洗腦之下,效果仍然有限。時代力量和台民黨就是這樣的人,也成功抓住了骨子裡貴中賤台(因此潛意識厭棄民進黨)的選民,才會呈現出如今小藍的模樣;而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即使票投民進黨,也時不時流露自我認同是「文化上的中國人」。

基於同樣的原因,兩蔣才會死抱著中國法統不放,不願意用「台灣」或「Formosa」參加國際組織或奧運;中華民國和中國才會爭搶祭祀孔子的正當性;馬英九才會不斷地強調中華民國是正統中華文化所在、強調繁體中文是「正體字」;余光中、葉嘉瑩這類文人才會狂舔兩蔣和習大大、完全將他們口中士大夫該有的操守棄之敝屣;台大中文系的學者們才會力挺管中閔出任校長、指責民進黨政府干預學術自由;民進黨刪減義務教育中文言文與中國歷史比率時,才會有這麼多反對聲浪。這也是為什麼鄰國國民黨完全不可能本土化的原因;而某個以少康中興為名的政客媒體人最終也會回鍋鄰國國民黨。

另外,有了中國法統,就有一統漢字文化圈的正當性。也因此一個統一、強盛的中國,永遠都是鄰國——尤其是同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惡夢。再加上十九世紀末以來的國族主義,目前中國的野心更擴張到全世界——而目前的科技也提供了統治全世界所需的技術。

最後,我覺得很令人欣慰的是在台灣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中華文化可怕的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多人重視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因此更敢於創新、面對挑戰(李登輝和陳水扁改革義務教育還是有成效的)。我希望我的文章拋磚引玉,能引起更多的討論——這是我把這些文章留在臉書這個戰場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