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陳三平《木蘭與麒麟》

欲破除華夏中心和中國法統的迷思與執著,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梳理所謂的中華文化的「純度」。一個有自信的文明,會樂意接受各種外來文化的交流與影響;而堅持自己是天朝上國、四方蠻夷只有來朝貢學習自己的典章制度的文明,會執著於自己文明的純度,不純砍頭發現不純就會氣噗噗,自卑轉自大。在這個脈絡下,我認為多了解所謂的華夏文明,與週邊文明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是很重要的話題。尤其是台灣,一直被國民黨政權洗腦成正統中華文化所在地,更應該了解中華文明沒有多了不起,台灣人應該對自己更有自信,珍惜自己的本土文化,並在其基礎上創新更適合現在與未來的文化。

《木蘭與麒麟》旨在探討中亞文化對北魏拓拔政權、與拓拔政權的繼承者北周、北齊、隋、唐的影響。作者的切入點別出心裁:作者陳三平有深厚的語言學背景,本人也通曉許多中亞、歐洲語言,因此他的考證方式是從語言學下手。而且因為中古拓拔部族所使用的語言已失傳,作者必須參照各種同語系或相關語系的中亞語言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比對各種中亞和漢文文獻,以及近代關於中古發音重建的研究。比方說考證「木蘭」這個名字的辭源,作者論證這是阿爾泰語系中的「雄鹿/公牛」,同時也是阿爾泰語系中唯一指稱「麒麟」的語辭。北朝有個威猛的大將軍「韓雄」字「木蘭」;此人出自拓拔部族,其子是消滅南朝的韓擒虎。以漢文名與字意思相似的關係,「木蘭」應該是個草原遊牧民的名字,而非漢人女性之名。如此一來,木蘭詩中木蘭並未改名隱藏性別就說得通,而木蘭的非漢文化背景也就昭然若揭。

我覺得作者陳三平內建control+F,能找到這麼多、這麼廣泛的語言學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實在很不可思議。而且作者本人還不是在學術界任職,在謝辭裡也說到因為不在學界,不容易取得文獻。雖然我很重視推論的嚴謹,讀這本書有點跟不上這麼多瑣碎的資訊。只能留待日後有機會再來檢視嚴謹程度了。(但我沒有語言學背景,所以應該也沒辦法判斷要怎麼樣的嚴謹程度才有說服力。此外我也領略了文學跟語言學真的是差很多的兩門學問!)讓我覺得可能比較有問題的是幾個表格和附錄文章中統計學的使用方式。

這本書各章節的內容在導讀有很好的摘要(從試讀的部分可以看到導讀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8725000101),就不再贅述。第一章講唐皇室的族群背景,和最後一章白居易的中亞背景是最能跟我自己所有的知識相對照的。唐皇室的遊牧民背景應該是眾所皆知,不過這本書特別分析了幾個事證,例如唐皇室初期太子地位不穩定、武則天先是唐太宗的妃嬪後來成為唐高宗的皇后(我小時候看到這段也很疑惑為什麼武則天沒被儒家士大夫釘門板浸豬籠)。白居易是中亞龜茲的後裔,也說明了為什麼白居易的父母是舅舅和外甥女的關係(我小時候看到這則考證也是很震驚)、白居易精通音律尤其是琵琶(中亞樂器,龜茲人非常擅長),還特別推行新樂府運動(在白居易文集裡他自己說新樂府是可以入樂的)、重視民歌、重視自己的詩文老嫗能解(佛教的變文就是追求大眾都能懂)、尊重傳統儒家輕視的歌伎(琵琶女);還有白居易對佛教的投入(龜茲是佛教、景教、祆教等各種宗教傳入中國的重要中繼點)。另外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是拓拔部族的後裔,而劉禹錫也是。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白居易跟當時儒家的衛道者韓愈完全沒有來往。

附帶一提,這讓我很好奇王維是否有中亞背景——王維本人也表示相當緊張就很會彈琵琶(還煞到公主),也篤信佛教。

以下是零碎筆記:
  • 書中提到「神之子」的皇室稱號貶值,同樣的稱號到了後來變成「王子」、「有貴族血統的」意思。這讓我想到博班畢業時穿的博士袍「regalia」,這個字原本是皇家禮服的意思。
  • 根據魯保羅的研究,草原王權的前兩個面向:1. 王源自天,2. 王有天命——完全就是漢語「天子」的概念,而這個漢語概念是從周之後才成立的。所以說周這個部族有很大的草原文化成分。周的王權觀念可以參照平勢龍郎《從城市國家到中華》,基本上周就是用這個論述建立自己有取代商的正統性,而戰國諸國的正統論述都由此發展而來。
  • 白居易的父母是舅舅與外甥女的關係——草原文化對輩分的關係模糊,所以這樣的通婚並不罕見。印度、伊斯蘭都有這樣的文化,歐洲也有。這讓我想到光源氏跟三公主也是叔叔和姪女的關係。印度這樣的文化跟佛教有關係,跟源氏物語的濃厚的佛教背景相符。
  • 本書使用草原文化「緒餘」一詞,而我覺得翻譯成「餘緒」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