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趕在2021年結束之前看完了《絢爛的世界帝國》。不過回頭來看,熊熊覺得這書名好像電動遊戲....

這本書對於隋唐王室的遊牧民族淵源寫得很保守,似乎不願意直接寫出隋唐王室源自鮮卑族,而用各種明示暗示。1990年代中期我念中學時這已經不是秘密了,不曉得這本2004年成書的作者是在矜什麼。因為我讀這套「中國」史,就是想要從更多學術證據探討漢文化的問題;尤其唐帝國是擁有多元文化、高度國際化的帝國,應該有很多材料可以反思。結果這本書並沒有我預期的材料。如果抱持跟我同樣的目標,不推薦讀這本書;不過單純以唐帝國歷史的角度,這本書涵蓋唐帝國社會許多比較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面向,相當有趣;然而這本書很多面向與制度的形成與崩壞還是寫得不夠深入。

從第二章玄武門之變的敘述,我覺得這本書的觀點偏傳統,雖然也有強調隋唐王室的胡人文化(例如烝其父之妻不是像儒家文化那種逆倫大事、不穩定的皇后和太子地位),但是跟我之前所知的隋唐文化相較,這本書並沒有太多新見解。陳三平《木蘭與麒麟》的第一章,就把隋唐皇室的鮮卑文化淵源整理得很清楚。

不過這本書很特別的一點,是提到恩蔭系統的官員(基本上就是貴族)和科舉系統的官員(新興地主階級,因為這樣的階級才有錢供有潛力的子弟唸書考科舉)本質上的衝突。恩蔭出身的官員(貴族)與國家整體的利益比較一致,因為他們的地位是既存政權所支撐的;而科舉出身的官員則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一致。因此玄宗開元時代的宇文融(恩蔭系)為了解決流戶太多的括戶政策,不利新興地主階級而受到張說(科舉系)的強力反對。此外,科舉考的是文學,因此從這個系統篩選出來的人才沒有財政能力,也不通實務。以此觀之,也難怪黃仁宇會說明帝國衰敗的原因是mathematically unmanageable,因為明帝國官員由科舉出身,鮮少有機會培養財政能力。 唐帝國末期的牛李黨爭也是恩蔭系(李德裕)和科舉系(牛僧孺)對藩鎮不同處置的爭執——科舉系不通財政,沒有恩蔭系藉由改善稅制、財政壓制藩鎮的手段,對藩鎮只能妥協。而恩蔭系藉由整頓財政,在唐帝國晚期幾乎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問題。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已超過被層層剝削的底層士兵和農民所能承受的範圍,最後這些人成為流寇,結束了唐帝國。

我很懷疑作者有厭女傾向——他對武則天幾乎沒有正面描述。而且特別說明使用「武后」或「則天武后」來稱呼,我覺得也是作者潛意識的反映。就算武則天皇帝真的做得很差,以一個女子能夠稱帝,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絕對有過人之處(我個人覺得超強的)。作者提到武則天有鋼鐵意志力,但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描述。另外,或許作者比較傾向恩蔭系統的官員,因此對傾力提拔科舉系統官員以培養自己政治勢力的武則天不太滿意。

這本書也特別提到粟特人在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粟特人。總而言之,粟特人根本就是遠東區的猶太人。

府兵制的崩潰沒有寫得很清楚。看起來就是在內憂外患太多的時候兵源不夠?書中也提到底層社會的分化讓軍府招不到人,但究竟是怎麼樣的狀況沒講。

這本書有一整章寫圓仁和尚的入唐求法之旅。藉由圓仁和尚的日記,一窺唐帝國後半期的社會,包括江蘇和山東海邊的新羅人社群。我覺得非常有趣。圓仁和尚離開長安是因為會昌廢佛,不過我覺得會昌廢佛的前因也沒有講得很清楚。

這本書錯字不少,本文和地圖都有明顯的錯字,還有「認證」「證件」用的是簡體的「証」。然後中國用語「水平」和「質量」也常看到。物理學家看到「質量」被亂用就會爆走。

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這套書的導讀是台灣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找台灣學者寫的,而且是這套書最爛的部分。我看日本學者寫「中國」歷史,就是要看不同於傳統中華的視角。結果導讀每每拉回到傳統中華視角,真是無語問蒼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