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王鼎鈞與於梨華

昨天轉的文寫到王鼎鈞的作品內容,讓我想到我小時候讀了不少王鼎鈞的作品:《碎琉璃》是基本款普通級(雖然我剛剛在好讀網站翻了一下覺得至少《青紗帳》《敵人的朋友》這兩篇超驚悚的一點都不普通級......),我還有很難買到的《昨天的雲》、《怒目少年》、《山裡山外》等等,這幾本都是王鼎鈞自己出版的,當年在學校的書展才買得到。

王鼎鈞這幾本書的特色是用男孩視角,每次寫到小媳婦、大姑娘、女學生的事,總是隱約曖昧,我當年看不太懂,但是那種驚悚,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只是當年是個徹底的華腦,並沒有想到去批判這種社會結構性的問題。王鼎鈞本人就是個中國人,對於回不去的中國,充滿無限夢想與憧憬,當然也不會引導讀者批判。

然後我又想到另一位我覺得同質性高的作家於梨華,她的書是我大一時在棕櫚大學總圖借來看的。《夢回青河》超級驚悚,主角是名十幾歲的少女,我到現在還是對她心地之邪惡感到驚嚇。《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於梨華的代表作,但我只覺得牟天磊有夠煩,不爽不要做。我覺得所謂的「海外華人文學」都有這種傾向,嫌東嫌西又不願意改變,不喜歡米國的生活又不想回中國(這些主角基本上都是49移民),讓我覺得很煩躁。看來我果然沒有當華人的潛力。XDDD

台灣並不是沒有本土作家,但是北部的國文老師好像都會引導學生看這一類文學,完全就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難怪我當年那麼華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