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李登輝《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

這本書可以說是《新.台灣的主張》續集,一樣是李登輝前總統以日本讀者為主要對象所寫。原文是日文,台灣版由劉又菘翻譯。李登輝一貫的立場是不講蔣經國壞話;我當然不曉得他內心深處對蔣經國的評價,但是以日本人的立場而言,可以想像他不直接批評過去的長官——對自己青眼有加、破格提拔讓自己從一介學者踏入政壇、變成接班人的長官。

與《新.台灣的主張》一脈相承,李登輝希望日本人找回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因此找到對自己的認同,進而肩負起日本在今日國際情勢所必須承擔的使命。可以看見二戰後以麥克阿瑟將軍為首的米國人幫日本人重寫憲法之後,日本失去了靈魂,失去了自我認同(identity)。我不是日本人,不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嚴重;但是從這一年來所閱讀的日本歷史學者著作,包括《大英帝國的經驗》、《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日本學者在研究自己的本業時,不但特別關心過去帝國人民的認同,也時時在自己的研究中尋找自己的認同。因為沒有堅定的認同,日本人也沒辦法有堅定的國家策略。如果日本人有堅定的認同,就會有自信,也會看到如今米國逐漸衰落的國際情勢中,日本必須主動承擔起維護西太平洋和平的責任;更直接的講法,就是日本必須與米國聯手,封印中國突破第一島鏈、將勢力擴及到太平洋的野心。在這樣的戰略之下,台灣的利益與日本、米國綁在一起,對日本是非常重要的盟友,也就是安倍晉三前首相所說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因此李登輝非常推崇安倍晉三前首相所推行的政策。在安倍前首相被暗殺的數月之後看來,實在不勝唏噓。

令人玩味的是,這個主張由李登輝提出來,比任何一個日本人更恰當。因為日本人至今仍有一種「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的罪惡感與羞恥感,由日本人提出整軍經武、修改憲法第九條的看法,仍然是非常敏感而且容易招致日本國內、國際的批評。以李登輝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向日本讀者呼籲,就巧妙地繞過被批評的理由。

這本書也包括了李登輝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批判,還有發表「兩國論」主張的背景。原來1999年中國國慶日是中國共產黨建國五十週年,北京政府打算向全世界宣告「台灣與香港並列,透過一國兩制合併」。李登輝政府掌握到這項情報,認為這項宣告一出口,台灣將會被逼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先發制人,先在七月九日德國之聲的專訪破梗:「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現在看來,不得不稱讚這是傑出的一手。

另外這本書裡有講到李登輝剛從蔣經國手中接下政權的險境,和把軍隊國家化的策略。李登輝讓郝柏村當上國防部長,遠離對軍隊的實質權力,然而郝柏村卻越權維持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力。於是李登輝進一步讓郝柏村當行政院長,然後在下一任立法委員選舉完之後,不再與郝柏村續約。這段歷史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從當事人口中娓娓道來,還是在淡定中有種驚心動魄的震撼力。

之後李登輝拜訪萬年國大代表,給予他們優厚的條件拜託他們退休,也因此完成國會改選,讓「中華民國」國會從此有台灣本土的代表性。可以看到的是台灣的民主化是這樣一小步一小步、看似只有象徵意義但是實質上影響巨大深遠的步調逐漸轉型的。此外,李登輝也強調完成某項政治目標需要有許多前置準備工作,如此才能水到渠成;並以安倍晉三第一次就任首相的失敗政策為例。我覺得李登輝傑出的地方就在於他有長遠的眼光,同時看到抽象的政治結構與實務上的推行手段,並且能夠按部就班實現目標。佩服他的同時,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政治實務的現實性,忘記了政治的根基——文化與認同——的重要性;眼光放遠,不要被一時選舉的成敗所迷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