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井野瀨久美惠《大英帝國的經驗》

《大英帝國的經驗》這本書,表面上是寫大英帝國從十八世紀末喪失美洲殖民地到二十世紀初的歷史,但實際上的主題是「大英帝國國民在帝國的各次重整中,凝聚他們的自我認同究竟是什麼?」因為這個的主題,我認為當代日本人一直在尋找二戰戰敗所喪失的認同(identity)——唯有迫切尋找自己認同的人,才會對別人如何建立認同特別有興趣;而對於迫不及待追求台灣認同的人如我,這本書非常有啟發性。此外,當代日本人尋找認同,同系列森安孝夫《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可窺一斑,而李登輝前總統也在寫給日本讀者的幾本書一再強調。

《大英帝國的經驗》第一個主題,就是喪失北美十三殖民地對帝國人民的衝擊。為了分析北美十三殖民地獨立、以及蘇格蘭人——由其是高地人(highlander)——在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併,與1775-1783美國獨立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也回溯到1715與1745年詹姆斯黨人(Jacobite)起義的前因後果,和蘇格蘭高地人在其中的影響。北美十三殖民地獨立之前,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與愛爾蘭一部分組成的聯合王國,與北美十三殖民地和加勒比海上的英屬西印度群島,以「新教」為共同的精神依歸,形成了大西洋經濟圈。因此,當北美十三殖民地以稅謀獨之時——由其是天主教的法國與北美十三殖民地聯手——讓英國人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也因此引起了許多「道德重整」的運動和討論,為之後的解放奴隸奠定輿論基礎。我認為這本書裡的「道德」跟中華式的「道德」是兩回事;在這本書裡討論的「道德」,是「我們該追求什麼樣的社會,要建立什麼樣的制度往這個目的推進」,而不是聚焦在中華式的個人修養——而這個差別,很值得長期耳濡目染中華文化的台灣人思考。

大英帝國在北美殖民地獨立之後,仍然持續大量移民,包括在獨立戰爭中的黑人保皇派,輾轉從加拿大、英國、到獅子山共和國。去美國的移民仍然是最大宗,而連同去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等地的移民,把英國的語言、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接下來,大英帝國一方面將貿易逐漸轉向亞洲;另一方面國內的道德運動,結合了教會(貴格會)的宣傳,讓英國人民在理念上認同蓄奴是不道德的;又隨著工業革命、生產技術進步,西印度群島的農產經濟開始沒落,奴隸不再是最划算的生產工具,大英帝國成功在1833年廢除奴隸制度。而廢除奴隸制度與人權的宣揚,更成為大英帝國人民的新認同;這個主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持續被討論。我們也可以從這段歷史了解,為什麼即使到了今天,英美仍然高度重視黑人人權的各種問題。同時,因為生產技術革命跟不上時代的英國人,可以藉由移民美國與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維持自己的謀生能力;一方面這是英國向外移民的推力,另一方面,移民這個手段,也成為紓解英國本土社會問題的洩壓閥。

我覺得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是從現在仍然可以看到的英國景點和文化產品為切入點,討論很大的主題。比如說作者從《亂世佳人》郝思嘉的家庭背景,討論大批愛爾蘭人離開愛爾蘭的原因,以及愛爾蘭移民文化的傳承。從Bristol的慈善家、同時也是奴隸商人Colston雕像在1999年被塗鴉,討論奴隸解放。從倫敦的咖啡館、百貨公司和廣告文案,討論十八、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的日常,和支撐這些日常生活、文化現象的脈絡。從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收藏,討論大英帝國十九世紀在非洲的擴張,又結合旅行業的發展(所以才會有《尼羅河謀殺案》的背景)。從《簡・愛》這本小說,鋪陳十九世紀聯合王國女性過剩的問題、和她們的謀生壓力。讓我有種「啊,原來之前看過的福爾摩斯/克莉絲蒂/Jane Austin/etc.小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啊,難怪會有XXX那樣的設定/情節」。附帶一提,作者也有提到華生醫生與福爾摩斯初見面的場景:
Holmes: "You have been in Afghanistan, I perceive."
而華生醫生之所以去阿富汗當軍醫,正是因為大英帝國的特殊背景。

這本書有整整一章節《女人們的大英帝國》,討論十九世紀女性過剩的現象。這也讓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英國小說裡有這麼多女性家庭教師、英國有這麼多女性作家、有這麼多作品討論女性的婚姻。除此之外,當時女性的社會活動、仕女旅行家、女性傳教士、女性護士,和她們從自身經歷提出來的觀點,與這些觀點被討論的方向與程度,提供我們很多角度了解十九世紀女性在英國的地位,也比較能夠了解性別平權在英國的發展。我相當佩服仕女旅行家與女性傳教士能更孤身在未開發地區(非洲中部、中東等)篳路藍縷、冒險犯難——這是嬌生慣養、沒有沖水馬桶不行的我無法辦到的事。

特別是,這本書以「英國人看待女性角色」的角度來分析維多利亞女王所營造的公眾形象: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是「一個徹底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男性優於女性、女性附屬男性的想法變得表面化,要跨越『主動的男性/被動的女性』的分界線相當困難。....國民,尤其是中產階級對於女王,除了期待她在『公共領域』扮演起君主的角色之外,同時也期待在『私人領域』上看見她展現出身為丈夫的賢淑妻子、孩子們慈愛的母親的形象。」維多利亞女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有非常高妙的技巧(在此先不論這個處理的影響是好是壞):她在1840年結婚之後,「幾乎沒有完全單獨出現在繪畫或是照片之中。她始終與丈夫亞伯特親王共同以『女王夫妻』,再加上九個孩子們在一起的『女王一家』(The Royal Family)的形象,出現在國民的眼前。....展現出身為掌管『丈夫與孩子們環繞身邊的幸福中產階級家庭』的妻子和母親的形象。」而畫面的構圖,「都嚴謹地遵守著國王在畫面的左邊、王妃在右邊的歐洲圖像學上的慣例,確實地確保住她身為君主的立場。在眺望這個構圖的國民視線中,君主的『公共/私人』領域的界線不斷地被曖昧化。」身為十九世紀的女性與君主立憲制的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利用「女性應該在私人領域」的觀念巧妙地限縮了她身為君主的權利,換來國民對君主立憲制度的支持與對王室的愛戴。從此英國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君主就應該是女王,也喜歡看王室各種曬恩愛全家福。我記得第一次去英國時、看到倫敦滿坑滿谷的王室家庭照,受到不小的驚嚇(怎麼跟英美人重視隱私的觀念差那麼多?!)。從這裡我更能了解,即使歐美不乏女性領導人,其拿捏領導角色仍然是如履薄冰;也因此社會上還是有各種促進性別平權的組織與活動。更別說是台灣,我們一方面要肯定選出女性總統的成就,另一方面不要以為選出女性總統,性別問題就完全消失了。

討論了大英帝國之後,這本書的收尾就是「大英帝國的遺產」,也就是世界為什麼會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我認為這本書的收尾比較弱,二十世紀之後的敘述或許是因為事件太多、篇幅太短,整體看來有點瑣碎雜亂。作者也提到她本人的研究重點是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不過比較重要的兩點還是有傳達出來:一是現在中東的問題,英國在二十世紀的政策可以說是始作俑者。二是英國如今變成「多民族國家」,因此引發的「白色英國人」和「黑色英國人」(牙買加)的衝突、英國人的認同,是在大英帝國時期種下的因——若非大英帝國擁有西印度群島、參與非洲黑人奴隸販賣,就不會有現在的多民族英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