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有非常多愛爾蘭人,每年三月的St. Patrick Day(St. Patrick是愛爾蘭的守護聖者)之前會看到超市一片綠(愛爾蘭的守護象徵四葉草的顏色);而芝加哥還會在Chicago River倒入綠色染料,把整條河染成綠色。愛爾蘭一部分人希望被納入聯合王國,另一部分的人強烈希望獨立、而且持續抗爭最後終於如願以償——讓我覺得似曾相識。愛爾蘭在十八世紀打輸戰爭被聯合王國統治的時候,因為被英格蘭人強迫生產英格蘭人所需要的穀類,而無法種植自己的主食馬鈴薯以至於導致大飢荒和大移民,最後形成了愛爾蘭本土580萬人口、海外超過七千萬的局面。
------------------------------------------------------------------------------------
「在這個階段(按:獨立戰爭剛開始的1775年四月),人口數約莫兩百五十萬人的殖民地人民當中,以獨立為目標的愛國派(Patriots)大約只有八十萬人,而效忠於英國國王的保皇派(Loyalist)則大約是五分之一(頂多到四分之一)。其餘超過一百萬的人們都保持著中立的立場,換言之,即是心存懷疑或是抱持冷漠的態度。」
參照現在台灣支持獨立的人口,我突然感到很樂觀。
-------------------------------------------------------------------------------------
我念中學的時候是國立殯儀館教科書荼毒學子的最後幾年,當時學的華國屎觀,就是把十九世紀英國等「列強」對清國所提出的要求視為「百年國恥」——也就是天朝的敘事角度——但是用上一段的角度來看,再加上清國當時的「法治」程度,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歐洲國家當時會要求領事裁判權等等事項。
如今的全球化,歐美國家的想法根本也沒什麼變——他們要的就是在某種程度的法律保障之下做生意。但是天朝學聰明了,用這一點讓天朝發大財,開始實現他們自古以來的野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是歐美在大航海時代以來真的做了滿多糟糕的事(例如非洲的奴隸交易),這些年來也開始檢討、開始重視做生意對象的價值觀,就是所謂進步派的「政治正確」。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撻伐「政治正確」,而是讓歐美人民對天朝有正確的理解。
-------------------------------------------------------------------------------------
維多利亞女王利用女性身份營造君主形象的策略,讓我想到蔡英文政府第一次的內閣被批評女性成員過少。雖然這兩者是不同情況,但面對相似的問題是女性元首在社會上有男女性別偏見的情況下,如何領導。我完全可以理解蔡英文政府可能是因為身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需要藉由更多男性閣員來平衡社會上潛意識對女性的不信任感,以順利推動政務。當然犧牲的就是女性閣員人數,性別團體批評也是他們應該做的事,但是台灣社會媒體環境太特殊——以我支持民進黨的立場,會認為有聲音出來就好,不宜追打這個議題,也不能操作輿論讓蔡政府換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