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適合在看完《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之後閱讀。《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描述的大航海時代的起源、東印度的探險、東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與性質;然而在亞洲的焦點聚集在印度、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和日本,對台灣著墨不多。歐陽泰這本書等於是提供了互補資訊;結論中也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台灣的方式與其經營巴達維亞——亞洲總部——類似,或許這也是《東印度公司》沒有強調台灣的原因吧。
作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從他自己的博士論文改寫,因此可以看到內容相當詳細、註解嚴謹。因為原文實在太貴,我看了台灣學者鄭維中的譯本。鄭維中是台灣在海洋史領域的年輕學者,這本譯作相當通順文雅;吹毛求疵也只能說,極少數的句子有點卡,然後使用「提交」這個中國用語而非台灣用語「送出」有點刺眼。但總體而言是非常優秀的譯作。
本書的重點是1623-1662年的福爾摩沙荷治時期,尤其是荷蘭人與漢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的策略。共構殖民並不代表荷蘭人與漢人擁有同等的地位;而是由荷蘭人主導決策、提供武力後盾,而由漢人作為主要生產者。
「導論」中描寫當時的貿易結構非常清楚、也跟《東印度公與亞洲的海洋》、《大英帝國的經驗》、《歐洲霸權的光與影》幾本書相當吻合。十七世紀的歐洲沒有太多商品可以輸出,或者說當時的亞洲並不需要歐洲商品。然而歐洲人想要東南亞出產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織品、陶瓷器,再晚一點還加上印度出產的棉織品。歐洲人可以拿出來換取這些商品的,就是南美洲和日本出產的白銀。中國是當時全球市場的「白銀黑洞」,而中國之所以如此需要白銀,部分原因在於其紙鈔系統不健全。總而言之,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可說是「主導了全球貿易與殖民主義的環境」(例如西班牙帝國就是建立在開挖白銀上),也導致近代早期的物價革命(通貨膨脹)。
此外,在東亞、東南亞海域最活躍的是中國海商,其大多數是從福建出身。在德川幕府禁海令之前,也有不少日本的朱印船。對於外來者、又是人數相對少的西班牙、荷蘭人而言,採取的策略就是在航道上佔領據點,除了自己人的貿易,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從當地的貿易活動徵稅。中國海商的弱點是沒有政府的支持,也不像荷蘭東印度公司統合所有國內的競爭者,所以在政治、軍事上無法與之抗衡。另一方面,福爾摩沙是在中國禁止國際貿易的情況下,進行違法中國日本貿易的絕佳所在;荷蘭人因此想要在福爾摩沙建立據點,而西班牙人也想要在馬尼拉之外建立艾爾摩沙(Isla Hermosa,Formosa的西班牙文)據點,以保障白銀輸入中國的航道。
荷蘭人開始在大員建立據點時相當辛苦,冒著各種生命危險——附帶一提,因為本書的主題,看起來好像有捍衛荷蘭人立場的意味,但我的立場、我相信也是作者的立場,是原住民是最無辜的。荷蘭人建立大員據點的主要敵人是當地原住民與漢人海盜。當地原住民以村落為單位,有自己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荷蘭人只能與之結盟,無法驅使。原住民村落之間時常互相攻伐,而荷蘭人以先進的武器,開始與實力較弱、常常被麻豆人打爆的新港人結盟;而從幾場火併中麻豆人也發現自己不是對手,進而同意接受荷蘭人的統治。麻豆是相對較大的村落,戰力強大,幾度交戰、表面結盟暗地翻盤之後,才真正歸於荷蘭人管轄;而荷蘭人搞定大員附近最有代表性的麻豆之後,就可說是掌握了大員一帶的原住民。至於新港人一直是最親近荷蘭人的盟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新港文書」會出現在新港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