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蕭麗紅

台灣史讀書會中有人提到蕭麗紅,就讓我想到我很華腦的時候,覺得蕭麗紅的《桂花巷》遠遠比不上張愛玲類似題材的《金鎖記》與《怨女》。因為剔紅和七巧、銀娣相比,其實還滿幸福的;七巧、銀娣也遠比剔紅變態。

現在想想,會有這樣的差別也是理所當然。台灣人的陰暗險惡面跟中國人根本不是同一個數量級。吳濁流在《台灣連翹》裡就講到,二二八發生前後,他所任職的報社裡一位外省人同事就告訴他:台灣人太天真單純,沒有辦法應付中國人的暗黑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