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陳翠蓮《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二)

昨天晚上看完了陳翠蓮的《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這本書我給五顆星,大大大推薦。本來想認真寫書評,但一忙起來就一直拖,反而都沒動筆(這年頭要講動鍵盤),所以還是快速記錄一下好了。
  1. 第一部分引用非常多米國檔案,將米國-國民黨政府-台灣三方的關係爬梳地非常清楚,也很精彩。
  2. 第二部分比較著重台灣內部的反抗運動,台灣人未竟全功的武裝革命應該是很新的史料與觀點。所以不要再迷信中國「歷史學家」說什麼台灣人不夠勇敢、不敢武裝革命了。(你是把陳智雄、黃文雄等人當塑膠喔?)
  3. 從韓戰到中(華民國)美斷交這段時間,台灣人反對運動沒有成功的原因,我從這本書讀到的結論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國民黨當年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情報網路,牢牢控制台灣社會的各方面直到末端——基本上國民黨當年是把用在整個中國的情報網路搬來台灣。這才是台灣人反對運動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4. 第三部分在講中米關係正常化的時期與之後,米國的角色依然重要。不過我注意到第三部分所引用的參考資料大部分是台灣資料,米國檔案只有兩筆。蔣經國與米國在台協會官員的談話紀錄都是引用自蔣經國總統文物,其他官員與米國官員的談話紀錄也是出自台灣方面的資料。我會質疑台灣方面的紀錄是否忠實、是否有扭曲的部分。
  5. 陳翠蓮對李登輝的角色分析精闢。李登輝從不批評蔣經國,因為即使蔣經國並沒有培養李登輝當接班人(書裡也把這點寫得很清楚),李登輝的權力來源仍然是來自蔣經國與國民黨。若是否定蔣經國,李登輝執政、與他所推動的改革就沒有正當性。我雖然很佩服李登輝所達成的成就,但是一直也很想知道他的角色與局限。佩服一個人,不能把他的行為準則照單全收——這一點我覺得排完華毒之後我是沒什麼問題,但台灣被華毒感染的人還是太多,所以有必要提醒。
  6. 這本書的「結論」是很好的摘要,如果沒時間看完全書的人,我建議可以先看結論懶人包。尤其在「美國政府台灣政策的變與不變」這一小節,可以得知身處第一島鏈中心的台灣,對戰後米國的戰略價值非常重要,「(米國的台灣政策)其不變的核心價值是:台灣在西太平洋防線上具有戰略重要價值,絕不能落入敵對陣營手中,並以台灣作為自由陣營的展示典範。」遇到疑美論的人,可以請他們來看這節。
  7. 台灣史讀書會中有人在這本書中知道了中壢事件。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戒嚴時代國民黨政府對讀書會如芒刺在背,讀書就會知道國民黨有多惡劣、多沒下限。我也是讀了台灣史之後整個變成綠吱。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Hoover Institute: Enhancing Energy Security In A Time Of Rapid Change: Perspectives From The US And Taiwan

禮拜三下午我連線旁聽了胡佛研究所舉辦的webinar: Enhancing Energy Security In A Time Of Rapid Change: Perspectives From The US And Taiwan.
 
上半場一個多小時在講米國,我一邊寫python一邊聽所以沒有很認真,但是重點大概就是:
  1. AI/ML,也就是包括算力,是關乎米國國家安全的議題。
  2. 算力所需要的電力/能源也因此被視為國家安全議題。
下半場在講台灣,我一邊吃飯一邊聽。第一位講者Kuor-hsin Chang的數據很有趣。他說台灣去年(2023)能源消耗是~40%燃煤,~40%燃氣,~7%核能,~10%再生能源。規劃2030年會是50%燃氣,30%再生能源,20%燃煤。目前政府對於核能的想法是open minded,但是使用核能的條件是有適當的安全控管、核廢料處置和社會共識。政府也很重視demand control。

目前台灣的用電量預估是每年增加2.8%,基本上用於資料中心、半導體製造與有關AI的產業(例如server industry)。預估資料中心在2030年的用電量是2340MW,是去年的十倍。

因為淨零碳排的目標,發展再生能源。再生能源遇到的瓶頸是:
太陽能:面積限制,尤其是架設太陽能板需要地方政府批准,十分耗時。
風電:本地的技術還沒發展出來,可能不容易融資。
地熱:技術還無法商轉。
燃氫、燃氨和發展電網grid是目前努力的方向之一。
然而可燃的氫和氨可能佔天然氣的比率低於30%。
燃氣的問題是98%以上的天然氣需要進口;如果50%的電力由燃氣供應,會有國家安全的顧慮——尤其是我們有個不友善的鄰居。

為了達到淨零碳排和能源安全的目標,該講者認為台灣應該重新考慮核電的可能性,尤其是趁新政府剛上任、政策還在形成的時候。該講者認為國聖核電廠應該重啟,馬鞍山核電廠應該在周全的檢查之下延役。而且台灣應該認真考慮新核電技術: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此時是很好的進場時間。另外也需要評估從菲律賓輸電的可行性。

以上的數字我有回去聽錄影核實~

我想問的問題是:核電需要佔到多少比率、提供多少電量,才能夠達到台灣的用電量與能源安全目標?

講座訊息: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