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引用非常多米國檔案,將米國-國民黨政府-台灣三方的關係爬梳地非常清楚,也很精彩。
- 第二部分比較著重台灣內部的反抗運動,台灣人未竟全功的武裝革命應該是很新的史料與觀點。所以不要再迷信中國「歷史學家」說什麼台灣人不夠勇敢、不敢武裝革命了。(你是把陳智雄、黃文雄等人當塑膠喔?)
- 從韓戰到中(華民國)美斷交這段時間,台灣人反對運動沒有成功的原因,我從這本書讀到的結論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國民黨當年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情報網路,牢牢控制台灣社會的各方面直到末端——基本上國民黨當年是把用在整個中國的情報網路搬來台灣。這才是台灣人反對運動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 第三部分在講中米關係正常化的時期與之後,米國的角色依然重要。不過我注意到第三部分所引用的參考資料大部分是台灣資料,米國檔案只有兩筆。蔣經國與米國在台協會官員的談話紀錄都是引用自蔣經國總統文物,其他官員與米國官員的談話紀錄也是出自台灣方面的資料。我會質疑台灣方面的紀錄是否忠實、是否有扭曲的部分。
- 陳翠蓮對李登輝的角色分析精闢。李登輝從不批評蔣經國,因為即使蔣經國並沒有培養李登輝當接班人(書裡也把這點寫得很清楚),李登輝的權力來源仍然是來自蔣經國與國民黨。若是否定蔣經國,李登輝執政、與他所推動的改革就沒有正當性。我雖然很佩服李登輝所達成的成就,但是一直也很想知道他的角色與局限。佩服一個人,不能把他的行為準則照單全收——這一點我覺得排完華毒之後我是沒什麼問題,但台灣被華毒感染的人還是太多,所以有必要提醒。
- 這本書的「結論」是很好的摘要,如果沒時間看完全書的人,我建議可以先看結論懶人包。尤其在「美國政府台灣政策的變與不變」這一小節,可以得知身處第一島鏈中心的台灣,對戰後米國的戰略價值非常重要,「(米國的台灣政策)其不變的核心價值是:台灣在西太平洋防線上具有戰略重要價值,絕不能落入敵對陣營手中,並以台灣作為自由陣營的展示典範。」遇到疑美論的人,可以請他們來看這節。
- 台灣史讀書會中有人在這本書中知道了中壢事件。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戒嚴時代國民黨政府對讀書會如芒刺在背,讀書就會知道國民黨有多惡劣、多沒下限。我也是讀了台灣史之後整個變成綠吱。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陳翠蓮《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二)
昨天晚上看完了陳翠蓮的《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這本書我給五顆星,大大大推薦。本來想認真寫書評,但一忙起來就一直拖,反而都沒動筆(這年頭要講動鍵盤),所以還是快速記錄一下好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
-
這本書是在逛Cupertino圖書館的時候發現的。如書名所述,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美麗島事件的經過、大逮捕、美麗島大審,而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大鬍子家博——的回憶錄。 第一部分的重點是文字實況轉播美麗島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家博有寫美麗島事件之前的黨外活動,也介紹了當時「中」美斷交的國...
-
這篇是零碎的閱讀筆記。 「東亞冊封體制」這一段好難懂。不過如果把「特別地區」換成「華」,「野蠻地區」換成「夷」,就會清楚很多。 原來戰國策成書於西漢末年,所以以後不能說史記易水送別和荊軻刺秦王的段落是抄戰國策了 。不過戰國策成書的意思是在西漢末年才將數種古籍編纂成戰國策一書,還是...
-
大概是作者跟我差不多年紀、又都有文學背景的關係,這本書的想法跟我的想法非常相近!不過作者很用心地問了很多問題,讓我們反思目前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是長期粗暴的華語霸權壟斷才產生的結果。 因為大多數觀念我在閱讀本書之前已經都知道、也贊成,所以就不再贅述。對我而言,新觀念是作者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