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胡佛研究所之蔣經國日記1979

早上在兩個重要meetings的夾縫中又跑了一趟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因為我的預約時間是明天,拜託了館員又因為有空位才讓我進去。

今天只有不到一個半小時,設定的目標是把蔣經國1979年日記中有關對待中國和台灣國防的部分節錄出來。前天節錄十月有關潛艦的部分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先查九月十月的日記合訂本,把完整的句子抄下來。之後從一月開始看。

這次因為比較熟悉蔣經國的筆跡和日記格式,目標也比較明確,然後為了節省時間沒有邊看邊黜臭/thuh-chhàu,所以順利地在時間內查閱完一月到八月的日記(不過當然沒有前天讀得那麼仔細)。連同前天的份我看完了1979年。年初「中(華民國)」美斷交之後蔣經國的各種崩潰和哭枵就留待日後分享了。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一個多月前我就預約了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e)的檔案閱讀室,想說來見識見識兩蔣日記。不過因為一次不能調閱太多本,我也覺得不可能在閱讀室看四個小時的資料,就調閱了蔣經國日記最後一年(1979年),然後在Taiwan collection中隨機選了幾種。

今天下午來到檔案閱讀室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預約的是明天下午,不過因為檔案已經調閱出來了,閱讀室也還有空位,館員就臨時幫我預約。蔣經國日記雖然不是原件還是不能拍照,只能用館方提供的紙筆抄寫。我本來是想看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和江南謀殺案之後的日記,但是日記的最後一年是1979年,所以就從最後一卷十一月和十二月看起。

胡佛研究所的閱讀室預約最短時間是四小時。我預約時想說我怎麼可能在那邊看四小時,結果今天一小時大概看完一卷(兩個月)日記,最後看完兩卷還想繼續看。所以還真的有可能看四小時。不過1970年代的蔣經國日記台灣國史館去年底已經出版,台灣的朋友就不需要跑來這裡看。

看完四個月的日記,我認為陳翠蓮在《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對蔣經國的分析很中肯。然後日記的紀錄還滿誠懇的,我也可以想見腦波比較弱的人研究蔣經國日記之後就變成蔣經國視角(我絕對不是在說林孝庭....才怪)。蔣經國的字還算好看,我為了不想輸給特務頭子所以筆記也盡量寫工整一點。他的日記本很像小學生日記本,格式每天一頁印好好的,每個禮拜有本週反省,還有本週預定工作。不過這四個月蔣經國看起來就是一直踅踅唸,所以寫在十月二十日的那一頁不見得就是十月二十日。

蔣經國在這四個月的日記裡講陳履安、郝柏村的壞話,而李登輝只有出現一次,陪蔣經國去馬祖,完全沒有戲份。也因此我認同陳翠蓮的說法,蔣經國根本沒有想要培養李登輝當接班人。日記多半是在七海官邸寫的,提到的家人是蔣友梅(蔣孝文的女兒)。也有提到一兩次章女(章女係指蔣孝章)。

因為中午在跟同事講話兩點才到,看完兩卷蔣經國日記已經四點多了。閱讀室四點半關門,我就沒看我調閱出來的膠卷,而隨便選的一盒剛好是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的文宣品。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Wendy Cheng, "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

今天參加了教授協會和北美台灣婦女會聯合辦的"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讀書會。連線的只有三個人,所以我講了滿多意見。然後因為有成員不太熟悉台語,我們今天就只有使用英文。(對讀書會有興趣的人,麻煩聯絡我;我得到主持人的首肯之後也會在這裡貼她的email。我也跟大家廣告了台灣學校的台語課。)

主持人說作者Wendy Cheng是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以使用的語句可能比較學院式,不太好懂。連寫英文句子躼躼長(lò-lò-tn̂g)的Gianluca都說作者的句子比他寫的還長。不過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對內容並不是完全一無所知,還是因為以往我閱讀(工作以外)的英文書都是文學小說更難懂,我覺得除了一開始單字比較多之外,後來越讀越順、閱讀進度比預期中快。

主持人非常用心,準備了有趣的問題。我特別想記錄的討論內容有兩點:第一是作者提到1960-1980年代的台灣留學生,對美國的帝國主義算是相對友善、也不太批評這一點。主持人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問:

「假如今天美國沒有帝國主義,或者說美國完全不在乎太平洋,請問我們台灣要如何保持我們的主權?」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包括我自己。

接著我們討論如何維持台灣的主體性,擺脫被類殖民、或是附屬的狀態。我的意見其實跟我閱讀第二章的感想互相呼應。閱讀第二章,我覺得有強烈台灣意識的人,絕大多數都投身政治和社會運動是很可惜的事。政治和社會運動固然重要,也需要一定的人才投入;但是我認為某個數量有強烈台灣意識的人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做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也同樣重要。舉個我比較熟悉的狀況:台灣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有李遠哲一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都是中華民國人或中國人;雖然在台灣受教育,他們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假如今天有十個有台灣認同的諾貝爾獎得主,除了台積電、Nvidia有另外十個有台灣認同的重要科技業,這樣持續三十年,台灣的國際地位絕對會慢慢提高,朝向日本的國際地位甚至超越。這樣擺脫被類殖民、被利用的地位也是水到渠成。

我的想法並不那麼政治正確,也是受到日本、義大利、德國這些後進國家如何躋身列強的啟發。其中當然有很多細節需要更完整的計劃。例如台灣有必要進入國際社群,參與制定新科技的標準規格,才能真正讓這些科技業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也因此我一直認為中國孤立台灣、阻止台灣參與國際社群,是他們對台灣所作所為中,傷害程度排名前三的事。

第二章有講《科學月刊》的創辦人林孝信。《科學月刊》是我高中時最喜歡的科學雜誌,也是最常看的兩本科學雜誌之一(另一本是日本的《牛頓》)。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