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Wendy Cheng, "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

今天參加了教授協會和北美台灣婦女會聯合辦的"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讀書會。連線的只有三個人,所以我講了滿多意見。然後因為有成員不太熟悉台語,我們今天就只有使用英文。(對讀書會有興趣的人,麻煩聯絡我;我得到主持人的首肯之後也會在這裡貼她的email。我也跟大家廣告了台灣學校的台語課。)

主持人說作者Wendy Cheng是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以使用的語句可能比較學院式,不太好懂。連寫英文句子躼躼長(lò-lò-tn̂g)的Gianluca都說作者的句子比他寫的還長。不過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對內容並不是完全一無所知,還是因為以往我閱讀(工作以外)的英文書都是文學小說更難懂,我覺得除了一開始單字比較多之外,後來越讀越順、閱讀進度比預期中快。

主持人非常用心,準備了有趣的問題。我特別想記錄的討論內容有兩點:第一是作者提到1960-1980年代的台灣留學生,對美國的帝國主義算是相對友善、也不太批評這一點。主持人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問:

「假如今天美國沒有帝國主義,或者說美國完全不在乎太平洋,請問我們台灣要如何保持我們的主權?」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包括我自己。

接著我們討論如何維持台灣的主體性,擺脫被類殖民、或是附屬的狀態。我的意見其實跟我閱讀第二章的感想互相呼應。閱讀第二章,我覺得有強烈台灣意識的人,絕大多數都投身政治和社會運動是很可惜的事。政治和社會運動固然重要,也需要一定的人才投入;但是我認為某個數量有強烈台灣意識的人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做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也同樣重要。舉個我比較熟悉的狀況:台灣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有李遠哲一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都是中華民國人或中國人;雖然在台灣受教育,他們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假如今天有十個有台灣認同的諾貝爾獎得主,除了台積電、Nvidia有另外十個有台灣認同的重要科技業,這樣持續三十年,台灣的國際地位絕對會慢慢提高,朝向日本的國際地位甚至超越。這樣擺脫被類殖民、被利用的地位也是水到渠成。

我的想法並不那麼政治正確,也是受到日本、義大利、德國這些後進國家如何躋身列強的啟發。其中當然有很多細節需要更完整的計劃。例如台灣有必要進入國際社群,參與制定新科技的標準規格,才能真正讓這些科技業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也因此我一直認為中國孤立台灣、阻止台灣參與國際社群,是他們對台灣所作所為中,傷害程度排名前三的事。

第二章有講《科學月刊》的創辦人林孝信。《科學月刊》是我高中時最喜歡的科學雜誌,也是最常看的兩本科學雜誌之一(另一本是日本的《牛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蔡潔妮《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第二章:美術的論述似乎很依賴藝評家,而不是由觀者直接觀看。不知是否也是儒家文化的展現,或是因為缺乏在地連結,只能用論述來學習美術感知。 第三章,我認為中國主義者對文化是很敏感,所以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反而是本書作者沒有掌握到一點:就算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性與中國性混在一起,經過時間之...